国际大牌又翻车!这次,施华蔻把“原生发”翻译成啥?网友炸锅了!
近日,美妆圈又爆出一则令人瞠目的争议——施华蔻一款烫发产品因英文“Virgin Hair”的翻译问题,被推上舆论风口。原本可译为“原生发”的术语,竟在中文标签上赫然写着“处女发质”,瞬间引发全网哗然。
一名消费者向媒体直言:“‘Virgin’明明有‘原生’‘未处理’的意思,为什么偏要选择带有强烈性别暗示的‘处女’一词?这是对女性的不尊重,更是对专业术语的曲解!”
🔍 争议焦点:是“专业”还是“偏见”?
“Virgin Hair”在美发行业中通常指未经化学处理、未染未烫的原始发质,属于技术性用语。然而,施华蔻却选择了一种极具争议的译法。不少网友质疑:是翻译水平不足,还是刻意迎合某种低俗营销?
事实上,这已不是国际品牌首次在性别议题上“踩雷”。从某奢侈品广告被指物化女性,到某护肤品牌因“美白”概念涉嫌种族歧视,大牌们在跨文化传播中屡屡“翻车”,背后是否缺乏对本地文化的尊重与敏感?
📦 记者实地探访:线下未见,线上仍在售
事件发酵后,有媒体记者随机走访多家线下化妆品店,均未发现该款产品在架。一名店员表示:“我们店从未销售过这款烫发药水,也不清楚相关争议。”
然而,在电商平台搜索却发现,仍有少数商家在售卖该产品,页面中“处女发质”的标注清晰可见。截至发稿前,施华蔻官方客服回应称“已反馈,仍在等待公司回复”,并未给出实质性解释。
💡 网友怒怼:别拿无知当借口!
舆论场上,消费者的批评声不绝于耳。有人直言:“2025年了,还在用这种落后于时代的词汇,到底是无心之失,还是潜意识里的性别偏见?”更有人讽刺:“是不是下次‘Pure Skin’要翻译成‘处女肌’?”“这不像翻译错误,更像价值观暴露。”
🌍 专业术语,岂能儿戏?
在全球化语境下,品牌翻译不仅是一项技术工作,更是一种文化责任。选择带有强烈性别标签的词汇去诠释一个专业术语,既不符合行业规范,也漠视了消费者的感受。真正的国际品牌,理应具备文化敏感性与社会责任感,而不是在争议发生后沉默以对。
💬 结语:翻译一句标签,照见一家企业的价值观
一句翻译,看似小事,却折射出一个品牌对女性、对文化、对专业的态度。是坚持专业与尊重,还是延续傲慢与偏见?施华蔻的回应,消费者仍在等待。而我们更期待的是,所有跨国企业都能真正学会——尊重,才是最好的“本地化”。
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:你还见过哪些令人不适的翻译案例?
双融配资-双融配资官网-正规股票配资门户-配资靠谱股票配资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